最近,来自波士顿儿童医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们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更新了对这一神奇能力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河豚毒素中含有少量的缓释制剂,能够有效抑制神经传递疼痛信息的通道,对于开发局部麻醉剂具有临床和科学意义。同时,这种抑制作用不仅安全性高,针对性强,还持久性好,副作用少,能够有效规避目前临床类阿片类药物的不足。
2019年6月19日
近期,合肥工业大学科研团队成功研发一种新型超小纳米铼制剂,具有优良的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实现了肿瘤的安全有效诊断和治疗。相关成果发表于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化学科学》,并被推荐为当期封面文章。
2019年6月19日
子宫内膜癌起源于子宫,是最常见的妇科癌症,大多数病例发生在55岁以后。我国每年新增病例在20万左右,是导致死亡的第三位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仅次于卵巢癌和宫颈癌)。为了防止复发,对III期/IVA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的护理标准一直是联合放化疗。
2019年6月19日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特殊的肽类或能模仿高密度脂蛋白(HDL,一种有益胆固醇)的功能,其或有望帮助治疗与炎性肠病(IBD)相关的炎症;文章中,研究者还揭示了炎性肠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及能治疗该病的其它可能性药物。
2019年6月19日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JAMA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表示,对于感染HIV高风险的健康人群而言,临床医生应当每天为其提供HIV预防性药物进行HIV感染的干预。最新版的指导方针旨在帮助美国每年减少大约4万例新发HIV患者。
2019年6月19日
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是一种新型的癌症免疫疗法,其能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然而在某些患者机体中,ICIs却会促进免疫系统攻击健康细胞,从而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当胰腺β细胞被攻击后就会诱发1型糖尿病,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Diabetes Ca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大阪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分析了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所带来的预期之外的后果。
2019年6月19日
利用基因组编辑系统CRISPR,麻省理工学院和中国的研究人员开发了自闭症的猴子模型。这些猴子表现出一些特定的,类似于患有自闭症的人类患者的行为特征和大脑连接模式。
2019年6月19日
生活在人体肠道内的菌群在人体的代谢、免疫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菌群失衡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比如克罗恩病(CD)和其他形式的炎症性肠病(IBD)等。但这些联系背后的生物学机制仍不清楚。
2019年6月19日
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种进行性记忆障碍,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患有此疾病,高达4300万人次。这一疾病所带来的困扰不仅仅是个人的记忆丧失,更是带给一个家庭沉重的打击。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便是AD的患者,他们的晚年备受病痛折磨。
2019年6月19日
这项研究发表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杂志上。该研究招募了204名急性神经系统炎症住院的患者, 患有脑膜炎、脑炎或者脊髓炎,但都没有得到最终的确凿诊断。mNGS测试提供了一种无偏检测的方法,能够识别患者脊髓液中几乎所有可能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这为医生提供明确的治疗方向,同时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2019年6月19日
蒙特利尔大学医院研究中心(CRCHUM)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两步联合疗法来摧毁癌细胞。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这项研究表明基于对细胞衰老状态的控制,这种"组合拳"对卵巢癌患者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2019年6月17日
弗吉尼亚大学微生物、免疫学和癌症生物学部门的Melanie Rutkowski博士发现,破坏小鼠体内的微生物群会导致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变得更具侵略性。改变微生物群,即生活在肠道和其他地方的微生物群,对人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了癌症扩散。
2019年6月17日
近期,有件事情震惊到小编了!小编去医院做了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身体检查,在把体检报告交给医生之后的十几秒钟的时间里,医生一直保持沉默。我瞬间凌乱了,脑补了各种坏消息的画面。
2019年6月17日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ancer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体脂分布或与高风险的侵袭性前列腺癌发生相关。文章中,研究者直接测定了体脂分布于人群的前列腺癌风险,他们发现,高水平的腹部和大腿脂肪与高风险的侵袭性前列腺癌有关,相关研究结果或有望帮助理解肥胖和前列腺癌之间的关联,或为后期开发前列腺癌新型疗法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
2019年6月17日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典林雪平大学、卡罗林斯卡研究所、乌普萨拉大学和德国埃尔兰根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神经细胞之间的较小通道参与了一种新发现的关于帕金森病如何在大脑中扩散的机制。这些结果表明有害的蛋白聚集物或者说沉积物能够结合通道形成蛋白并“搭便车”,并以这种方式扩散至健康细胞
2019年6月17日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披露,她与团队成员经过多年攻坚,在“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上获得新突破,并提出合理应对方案。
2019年6月17日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披露,她与团队成员经过多年攻坚,在“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上获得新突破,并提出合理应对方案。
2019年6月17日
该论文标题为《“青蒿素耐药”的应势解决方案》(A Temporizing Solution to “Artemisinin Resistance”),论文一共有六位作者,分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和中药研究所特聘专家王继刚研究员、Chengchao Xu博士、廖福龙研究员、姜廷良研究员、Sanjeev Krishna教授和屠呦呦研究员。其中王继刚为论文主笔。
2019年6月17日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科学院和四川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DNA碱基编辑器能够产生成千上万个脱靶的RNA单核苷酸变异(SNVs),同时通过将点突变引入脱氨酶或能消除这些脱靶的SNVs;本文研究揭示了此前DNA碱基编辑器风险中被忽略的一方面,同时研究者通过引入工程化的脱氨酶或有望解决这一问题。
2019年6月14日
一项最近发表在《PLOS Pathogens》上的最新研究表明,蛋白酶体抑制剂联合其他药物在治疗耐多药的疟疾方面具有潜力,该研究由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疗中心的David Fidock、Caroline Ng、Barbara Stokes和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Matthew Bogyo 以及他们的同事一起合作完成。
2019年6月14日
顶尖学术期刊《科学》最新上线发表的一篇论文中,Broad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McGovern脑研究所的张锋教授与其同事带来了一款全新的CRISPR基因编辑工具,利用“跳跃基因”,让DNA片段插入基因组变得更加容易。大肠杆菌中的实验结果显示成功率达到80%,远高于经典CRISPR系统。
2019年6月14日
在医院能够与挂号处PK人数的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血液检查,另一个就是磁共振检查。随着检查技术的迅速发展,磁共振成像为医生提供了精准的医疗检测。
2019年6月14日
据梅奥诊所数据显示,大约20%的乳腺癌都会制造异常高水平的HER2蛋白,HER2是一种名为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特殊蛋白,当其显示在癌细胞表面时,信号蛋白就会帮其失控增殖,同时其也与乳腺癌患者较差的预后直接相关,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no Letter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四川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DNA纳米机器人,其能有效识别乳腺癌细胞表面的HER2蛋白,并靶向摧毁癌细胞。
2019年6月14日
发表在《核医学杂志》(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6月刊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一种新型的放射药物已被证明对近30种恶性肿瘤的非侵入性识别有效。利用68Ga-FAP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研究人员能够以非常高的摄取和图像对比度成像多种肿瘤,为在肿瘤表征、分期和治疗方面的新应用铺平了道路。
2019年6月14日
补充维生素D的风可谓一直在刮。去年的VITAL研究显示,维生素D不影响心血管事件或癌症的发生风险;而这一次,维生素D预防糖尿病的“传说”也被戳破。研究显示,在高风险成人中,每日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并不能预防2型糖尿病,研究结果同步在线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2019年6月14日
Dulaglutide是一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每周注射一次来降低血糖,主要作用机制是帮助胰腺在血糖水平高的时候释放适量的胰岛素,减缓饭后胃的排空,降低食欲和体重。
2019年6月14日
然而,在最新的《Cell》杂志上刊载了一篇麻省理工学院和杜克大学联合发表的关于肿瘤化疗新药的研究,发现了一种可以阻断癌细胞耐药性产生途径的最新小分子药物。这种小分子药物与抗癌药顺铂组合使用能够增强其对癌细胞的杀伤能力,阻止癌细胞耐药性的新突变。
2019年6月14日
阿肯色大学一名化学研究员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Ipomoeassin F的关键分子机制。Ipomoeassin F是一种剧毒的天然产物,可以抑制许多肿瘤细胞系的生长。这一发现可能导致设计出更有效的抗癌药物。
2019年6月14日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西南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败血症新型的治疗靶点,败血症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其能够通过机体损伤的器官快速扩散。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关键的细胞进程,其能阻断免疫细胞诱发败血症发生的关键通路,从根本上来讲,败血症是一种失控的炎性疾病,其会损伤机体器官的功能。
2019年6月13日